方回春堂(下沙分号)
方回春堂萧山馆即将开业
膏方制作工艺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25日-31日,到方回春堂开膏方,免收128元制膏费
上个月,方回春堂邀请影视制作单位,专门拍摄了它的膏方制作工艺流程,他们要制作一个8分钟的微电影送北京,参评“方回春堂膏方制作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一旦通过,已经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回春堂膏方制作工艺”,将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界的“膏方制作工艺”,怎样才能达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或者说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的“膏方制作工艺”要有哪些条件?
我们下面列出最主要的几个“门槛”:
超过100年以上历史。
方回春堂创建于1649年,距今364年,历史超过100年。
但有人说,你这个方回春堂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已经摘牌,到2000年杭州市决定恢复老字号的时候再次营业,断了50年,给人有不正宗的感觉。
方回春堂回答道:方回春堂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是政府行为,不是方回春堂经营不善倒闭,当时的方回春堂员工分配到各个医药站上班,50年后大部分员工去世,健在员工2000年方回春堂恢复营业后,重新回到原岗位;方回春堂是在原址上恢复营业,主体建筑与历史无异。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大堂变成住家,50年间方回春堂的一些硬件和软件确实遭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尽管由于历史原因方回春堂中断经营50年。但楼还在,人未散,根基依旧在,形散神不散。
工艺传承人要传承有序。
“传承有序”,指的是现在负责制膏的老药工不是冒牌货,而是继承了祖辈的工艺,或父子关系,或师徒关系,要说得出来龙去脉。
方回春堂回答:是,我们负责膏方制作工艺的阿牛师傅,是俞绣章的嫡孙。说到俞绣章,杭州国药老字号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做过万承志堂、胡庆余堂经理,在世期间是医药行业代表人物(编者注:中国青春宝集团原董事长、胡庆余堂国药号终身董事长冯根生,曾对很多人说过,他内心很感激俞绣章。当年他14岁进入胡庆余堂当学徒,就是俞绣章一句话。胡庆余堂学徒一年招一个,之前已经4年没有招人,招谁,就意味着谁能进入待遇非常高的胡庆余堂,当时有两人竞争一个学徒名额,对方比冯根生有背景,放到董事会讨论时,俞绣章说,冯家几代人都在胡庆余堂老老实实做事,现在冯家比较困难,这次就先让给冯家孩子。俞绣章的慈悲,不仅成就了冯根生,也成就了50年后的胡庆余堂国药号。)阿牛师傅出身中药世家,从小学艺,膏方制作工艺在其血液里流淌。
要有独特的工艺。
方回春堂膏方制作工艺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我们来听听馆长汪立源的归纳:
第一:不计工本,超量药汁耗物力。同样一料膏方,用于提取药物的水量越大,药汁提取就越充分;药汁量越大,收膏时间便越长,所耗煤气就越多,成本就高。方回春堂用于提取膏方的洁净水为40-60公斤,以致用于收膏的煤气用量超大,一料膏方需消耗一罐家用煤气。成本远远高于普通的制膏工艺。
第二:道地药材,诚信自有天知道。决定膏方好坏有3大关键:医生水平要高,药材质量要好,药店炮制要精。所谓“好不好看医生,灵不灵看药店”。
“修合无人晓,诚信有天知”,说的是药店用药质量好坏,消费者是看不到的。但药店到底诚信不诚信,迟早会被人察觉。试举方回春堂膏方用药:
人参:根据国家规定,低农残人参质优,价高,但零售价与普通人参一样。方回春堂用的是低农残人参;
黄芪:内蒙古黄芪比河北黄芪优质,价高,方回春堂用的是内蒙古黄芪;
桑黄:桑黄伪品极多,只有野生桑树桑黄效果最佳,方回春堂用的是正宗野生桑树桑黄;
枸杞子:超市枸杞子,规格一般是400粒/50克,方回春堂用于配方的枸杞子为300-320粒/50克,颗粒大,肉质饱满,药效好,并均为宁夏夏天采摘的枸杞子。
第三:铜锅熬煎,只此一家无分店。“春洗铜锅夏晒锅,秋支铜锅冬出锅”,说的是传统的膏方,要用紫铜锅来熬煎。方回春堂有50口紫铜锅,是目前国内罕有的用紫铜锅熬煎膏方的中医医疗机构。
第四:实物归还,名贵药材分锅煎。科学证实:将冬虫夏草、野山参等名贵药材磨成粉末混入膏方的制膏法存在瑕疵。方回春堂采用小锅单独熬制名贵中药,再将提取好的药汁与其他药汁一起收膏。名贵药材残渣原物交还消费者。
第五:口感细腻,过滤工序费人力。方回春堂膏方,口感非常细腻。奥秘在二道过滤工序。第一道:药汁煎好后自然沉淀24小时,滤掉沉淀物;第二道:用80目筛子过滤2次,100目筛子过滤1次,3次过滤后再开始收膏。
第六:三改包装,刚好放入冰箱格。2002年,方回春堂从景德镇定制膏方用罐,由于体积大,顾客反映冰箱存放不便。方回春堂立即改进,将膏方罐一分为二,一料膏方分装两到三个瓷罐,同时推出袋装膏方服务,成本随之翻番。
第七:名至实归,登浙江非遗名录。方回春堂创建于1649年,364年来薪火相传,2001年在原址恢复营业,久负盛名的“方回春堂膏方制作工艺”随之恢复,因工艺正宗,硬件先进,品种丰富,口碑良好,市场份额领先,2009年入选“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浙江中医界的膏方文化样本。
一个人,金秋季节坐到桂花树下面喝龙井,叫情调。一城人,年复一年,每到桂花飘香季节,必举家出动赏桂品茗,叫文化;一家中医馆,300多年,既遵循古法炮制,又与时俱进,总是按着自己的规矩,一料一料地熬膏方,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