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回来后,我才第一次了解了这条河流。原来西汉水就发源于我的家乡天水市秦州区,是嘉陵江的支流,也是嘉陵江乃至长江流域泥沙最大的河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西汉水举足轻重。它不光孕育了强大的秦帝国(秦人的先祖们就在西汉水流域逐步壮大),而且参与了诸多重要历史进程,比如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北伐战争。今天,站在礼县祁山镇的祁山堡上,就能俯瞰从山脚下流过的西汉水,也能想象当年蜀军的金戈铁马。
第二次见到西汉水,是去年春节过后。我从甘南回天水,走的是岷山迭山秦岭交接处的一个个未知名河谷,从山区出来的时候,刚好傍晚,抵达西汉水穿流而过的礼县县城。次日,沿着西汉水旁边的316国道,一路逆流而上,抵达天水市。那一次,我领略到了这条河流的伟大之处,那宽阔的河谷,富饶的土地,还有散落其间的一个个历史遗迹,都在散发着它的光辉。
第三次见到西汉水,就是昨日。我也是从甘南回天水,从宕昌县出发前往礼县,翻过一座名叫毛羽山的高山后,路边出现了一条河。这河水量不太大,水势却很急。路沿着河水切割出的峡谷往前延伸,河流不断接纳沿途的大大小小的溪流不断成长,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一条大河。再见时,河床宽阔,河水如发辫般分布其中,让人想起如脱缰野马般的塔里木河。当时没顾上看这河的名字,只是专心的感受它的成长。
公路百转千回,从县道到乡道,然后到国道不断切换,我突然发现陪伴在我身边的河流并不是那一条了,以为流向跟之前相反了,之前一直顺着我行进的方向流,此刻却变为逆流。正当我疑惑时,路边的河长公示牌出现了,原来,这就是西汉水了。
只一眼,我全明白了,我们之前走的是它的一条支流,此刻已经切换到主干。它从北边来,我们要逆行而上去礼县。而它往南不远后将折向东边,经过我们曾经去过的西和太石河乡,一路奔往陕西略阳注入嘉陵江。也就是说,我无意中几次的行走,几乎覆盖了它的所有。
这一段西汉水河床也很宽阔,让人觉得无比亲切。在一个村庄旁边,我看到好多人背着背篓在河床上捡东西,仔细观察了一会才发现他们在捡拾洪水吹来的木头。
就这样沿着西汉水到了礼县,在快到县城的时候,我停下车子,慢慢走到西汉水边。夏季的河水并不丰沛,但也是绿意盎然。水草和河滩上的植物,将河道装点的生机勃勃。我感慨着,这就是伟大的西汉水啊,这就是秦人吟唱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西汉水啊。仿佛是为了配合我的抒情,河洲上出现了一只白鹭,它在水边站了一会,扑闪着翅膀飞到对岸去了。
西汉水在礼县境内
进入礼县县城,路过甘肃秦文化博物馆,进入参观了下,非常的系统的了解了秦人的先祖如何通过奋斗,从天水扩张的关中,并一统天下的历程。
博物馆里有好多历史地图,其中一张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张地图里,西汉水和汉水是连接在一起的,我当时心想,可能是画错了?或者只是个示意图而已。
离开礼县,一个多小时后我回到了天水的家中。在翻阅西汉水的资料时,一个发现让我吃惊不已:西汉水历史上和汉水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西汉水曾经是汉江的源头。
根据历史学者和地质学者的考证,历史上西汉水就是汉江的源头,这也解释了汉中为何叫做汉中(以目前汉江的源头位置,汉中应该叫做汉上)。
历史上,西汉水就是汉水的上游,古代秦岭西部的周秦先人,以天上之银汉,命名地上如银河璀璨的汉水。
汉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发生巨大山体滑坡,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历史上把嘉陵江又称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辞海》中有六朝地震将西汉水阻断的词条,支持了这一观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人们对这一地质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50年代勘查宝成铁路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专家确认这里的古河道遗迹是连接汉水和西汉水的故河床,汉水的发源地应该是西汉水的源头甘肃省天水境内的嶓冢山。
原来西汉水当年就是汉水。只不过因为河流改道,汉水的上游被截断了,改流到嘉陵江。“汉中”也从汉水偏中的位置,变成了位于现在汉水的源头地区。
对河流的理解越深,越会明白河流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西汉水与华夏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吧。
希望下一次,可以去西汉水之源的嶓冢山看看,那可是历史上的一座名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