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陈与同事们身处抗疫一线时的工作图)
今年的疫情同样来得猝不及防。本应休息的周日七点,小陈被紧急召回。全员摸排、楼层感控管理、住院病人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做进一步安排,这一切都让她瞬间清醒:有特殊情况。她火速在科室中忙碌起来:办理 出院、跟病人家属沟通、做核酸……
下午,采集队伍便已集结、进入待命状态。于是,在一天连轴转的工作后,她只是扒拉了几口饭、换了件衣服,便赶到北峰街道进行支援。 在她印象中,那天持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
“盛宠不衰”的面线糊
我们第一次与小陈联系时,她刚结束入户采样的工作。这天分配到的任务格外艰巨,作为夜班人员, 她在昨天七点进入待命状态,直至早晨八点才脱下防护服。
在气温逐渐抬升的泉州,小陈每晚都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搬着沉重的消杀工具(含氯消毒液、酒精等)和标本箱进入每户疑似病例家中进行采样。在这样行动难度加倍的情况下,偶尔遇上老旧小区或特殊情况,她还需要汗流浃背地爬着楼梯完成任务。 第一次出任务时,就一口气爬了18楼。采样结束将标本送至疾控中心时,又有六层楼的“负重爬梯”运动等着她。
作为推拿科的女医生,小陈总说自己“力量惊人”,每每大家关切她的工作情况时,她也乐观以对:“ 力气是有的,都在承受范围内!我们的队长才是超长待机,他负责对内的统筹协调和感控,永远比我们早到、比我们晚走。”
这样的工作强度下,熬大夜、吃夜宵成了小陈的近期日常,而面线糊 “盛宠不衰”。
或许对泉州人来说,没有什么不能用一碗面线糊解决,如果不行,那就两碗。
3月13日凌晨1点,这碗面线糊是她坚持采样工作到凌晨五点的加油站。
3月17号凌晨2点40分,结束溯源流调、入户采集阳性管的辛苦工作后,这碗面线糊是她最温暖的慰藉。
抗疫日常,或许是碗四果汤
从在她口中,抗疫的日常好像一碗泉州特色美食—— 四果汤,有着各式滋味,尝出的却多是甜。
一上来,她先抛了个“可气又可笑” 的故事:
进行入户采集前,她通过电话确认人员在家后,便关掉手机、换上防护服出发。不料,对方误以为是诈骗,上报到了派出所,警察则直接找上了“失联”小陈的妈妈。一整夜,小陈妈妈四处找她,平日对女儿工作风险的担忧中更添焦急。
她补充道,入户上门时遇到信息不全、打电话没人接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想要顺利完成任务,往往需要公安部门和志愿者的通力协作。
一点“ 涩”后,
小陈分享更多的是“ 甜”
比如——
面对几小时的长队, 人们也老老实实地遵守着秩序。
(图源:泉州摄影家协会,李友茂_摄)
附近的居民和商家经常送来饮料和夜宵。
(资料来源:抖音号@泉州府)
先前有位“光头壮汉”给工作人员送水,扛着箱子便要迈过隔离带, 小陈急忙制止。
一旁排队的大哥关切地“跟腔”:光扛水没用啊,(指着小陈)可能要红牛,我在楼上看他们工作好久啦!
还有,在北峰通宵的一夜,采集队伍中的年轻人自觉顶上下半夜的工作,让较年长的医护人员先去休息。而在去年,是前辈们先出动参与抗疫,再让年轻一辈跟上、参与其中。
前后辈之间、工作人员与民众间的点点温情、守望相助,让严肃的抗疫日常不显冰冷、有滋有味。
再度联系上小陈时,是当天的晚上六点。今天她是上半夜的工作人员,浅睡三个小时后,便在下午五点立刻进入待命状态。
开启防疫模式后,除了采样时,小陈的电话便进入了24小时随时待命、不敢调静音的状态。睡觉时,她也很难全身心放松下来,一听到动静总会睁眼确认是否有紧急通知。
言语间,小陈发来了她的晚餐——八宝粥与泡面。
近期,她的工作主要是入户采样,有疑似情况才会出动,大多时间会在待命区等待调配。
(待命区内现场图片)
她告诉我们,目前他们的三餐夜宵等后勤保障方面都很到位,也通过轮班的方式尽力保障采样人员的休息。在待命区,她用几张椅子拼出了个休息区,断断续续地补足睡眠,保证每一次出动时都精神饱满。
此时,我们也不忍心继续采访,只希望她能多多休息、平安健康地完成任务。像小陈这样的年轻医务人员,在 抗疫一线中,还有许多许多。他们胸怀使命、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如果你也曾遇见他们,别忘了给予更多的理解和笑容!
一声召唤,星夜驰援!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致敬天使!祝福泉州!
来源:福建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