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城市学年会·2023“城市交通问题”主题论坛在杭州城研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指导、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围绕“多模式交通与数字化治理”这一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规划与管理专业教授靳文舟,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荣誉院长赵胜川教授,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秦雅琴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贺三维教授,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智能工程交通研究室副主任戴红良,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副教授王福建,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副院长叶晓飞副教授,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楚等学界代表,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楼栋,中电建华东院交通与市政工程院总工程师王紫娟,浙江省住建厅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缪磊磊,杭州市公交集团技术信息(规划)中心主任罗序旗,LOFT专利车库技术推广中心总经理王一博,北京海华信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浩然等专家代表以及浙江大学智能交通所、杭州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参会交流。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行业发展处处长顾政华主持会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在《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与关键》强调,新时期交通运输领域工作的总体思路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注重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转变、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从而达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建设宏伟蓝图总目标。
他指出,交通的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是世界交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将是交通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突破点。交通一体化包括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交通服务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强调综合交通的高质量发展、系统规划建设的精准施策、建设时序的科学安排、综合服务高体验感的导向。交通绿色化要通过绿色规划引领、绿色方式主导、绿色工具主体、绿色设施支撑、绿色管理保障等5大方面系统来构建结构合理、集约高效、节能环保、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交通智能化的核心内容包括构建世界领先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之路和综合运输智能化实现突破。目前交通共享化模式要注意避免交通大数据被部分企业垄断、无法合理共享等问题,既要加强监管,责成相关企业规范经营,也要给共享交通发展提供适度宽松的市场环境。
理想和科学的城市出行结构是城市发展的有力保障。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靳文舟《什么是科学的城市出行结构》探讨城市交通如电动自行车行业、城市公共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由此分析城市交通应该考虑出行者的本性需求,制定好交通规划、交通政策和交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数字化条件,构建完善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
停车交通需精细化管理和新技术应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张楚老师《停车交通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认为城市交通的子系统,由人、车、停车场等要素组成。通过协调人、车、场与交通环境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具体为宏观层面上,促进动静态协同发展,改善交通结构,保障合理需求,增强获得感。微观层面上,提升停放便利程度,规范停车行为,增强出行体验度及效率。并通过环境感知和高精度地图构建、智能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等新技术应用与迭代,根据具体场景定制感知需求,建立自主管控技术。
城市交通系统要适应由人为主体的复杂动态环境。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荣誉院长赵胜川教授《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交通战略——日本地方城市宇都宫LRT实践》以日本地方城市宇都宫LRT实践为例,讲述少子老龄化社会如何建设,分析少子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战略。据介绍,LRT规划了30年,从最初建轻轨缓和交通拥堵,到要解决市中心衰退的问题,再到面向未来,要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问题。
在人口大幅减少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将难以维持,除大城市中心外,仅靠收费收入的公共交通将不再可行。这种情况将导致如紧凑型城市的发展与重组和生活区的结构调整,人们将生活在比现在更加集中的地区,区域结构将变得更加紧凑。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将进行新融合,也将产生新的交通服务模式(轻轨、自动驾驶、共享单车、无人机等)。
城市发展需接应核心交通枢纽。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总工程师楼栋《杭州湾出海航道研究》谈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明确“三位一体”国家枢纽体系,杭州纳入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并且是其中唯一仅有空港国际联通功能的城市,因此杭州在交通层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能级,杭州湾出海航道正是一个契入点。
交通网络与城市各方动态发展息息相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贺三维《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优化》提出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为“人本尺度”“空间设计”和“需求导向”,指出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包括廊道效应、集聚效应和时滞效应。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应协同优化,制定高质量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目标,根据交通网络体系构建基于交通廊道的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基于交通引导的旧城空间再开发策略和“交通-产业-用地”的协同优化发展策略。
私家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与现有停车位有限的城市“停车难”问题亟需解决。LOFT专利车库技术推广中心总经理王一博在汇报中指出,LOFT专利车库技术即现有车库增容改造成套技术应用,其发展宗旨就是促进绿色发展和环保事业发展。LOFT专利车库技术能有效省钱、省地、省工期、增加车位。
首先,采用LOFT专利车库,在车位数不变的情况下,可节省地下车库30%左右的造价成本。这有效助力房地产开发企业降本增效,在市场新周期的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采用LOFT专利车库,车库平面布局改变,占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45%左右土地开挖,可用作绿地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土地绿地率,助力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吸碳,形成生态循环-碳中和。再次,采用LOFT专利车库,在布局、结构及深度等方面发生了改变,以及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用量的降低,综合减少地下车库工期1个月左右。这不仅大幅度节约了成本、减少工期,也极大地节省社会资源。最后,采用LOFT专利车库,在占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增加80%左右的停车位数量,车位数增加有效促进城市静态交通发展。
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城市解决“停车难”的重点关注问题。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副院长叶晓飞副教授通过构建基于整体-局部注意力机制的多图卷积门控递归神经网络模型,有望实现区域级多步短时停车需求预测,缓解城市泊位缓慢增长与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基于车牌识别的停车泊位管理系统,收集泊位信息、区域信息、进库时间、出库时间、收费情况等海量停车数据,借鉴传统交通分布理论中总量-分布占比关联关系,制定停车泊位管理策略,设计“整体-局部”深度学习模型框架。同时,他通过Attention机制解码器,融合局部分布序列与整体需求序列信息,实现对数据解码,深度挖掘局部需求分布序列与停车场间空间特征等外生变量信息的时空特征,分析价格变动下停车选择行为,实现区域级停车需求多步预测。实时占用数据和需求预测数据驱动的停车动态定价方法有效实现了对停车需求的调控,从而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停车产业优化升级。
各位专家学者、城市管理者及高校师生代表围绕论坛主题充分交流。本届城市交通主题论坛对交通发展战略、智慧停车、出行服务、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学术热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增进了学界同仁间的学术情谊。
供稿:戴辰、马颖杰
审核:毛燕武